Do you want BuboFlash to help you learning these things? Or do you want to add or correct something? Click here to log in or create user.



#has-images

“光”跑的这么快,它的速度是如何测量的?



  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雷雨天气,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的光,然后过了好久才听到轰隆隆的雷声。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多了。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概是340m/s,一马赫的速度,就是指的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对于光,它的速度似乎是无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光似乎能瞬间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例如我们打开手电筒,几乎就在同时我们就看到了手电筒发出的光传播的很远。其实光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只不过非常大。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 m/s。这个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钟内前进的距离大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说,几乎一眨眼的时间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环游世界。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万公里,光打个来回也仅仅需要两秒多(事实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准确距离就是计算激光来回所花费时间得到的)。而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费了三天多的时间才到达月球,由此可见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类已知速度的上限,没有什么东西能运动的比光速还快。既然光速这么快,那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光速的准确数值的呢?


激光测距



  光速测量史

  人类历史上首次测量光速是在1676年。当时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通过研究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发现光速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并由此估计出了光速的值。他估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光速的估量



  其中的大环是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小环是木卫一绕木星的轨道。当地球远离木星(从L到K)和接近木星(从F到G)时,木卫一从木星的阴影里(C到D)出来的时间会产生变化,从这个变化可以就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再加上木卫一绕木星的公转周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以及公转速度,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了。从这中方法估计出的光速误差很大,约为2.2x10^8m/s, 比实际值小26%。

  在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进一步提高了光速的准确度。他所使用的是恒星的光行差。光行差如下图所示


光行差示意图



  光行差,简单的来说就是地球的运动,会使恒星的方位产生变化。举例来说就是,假设在无风的天气里下雨,雨滴会垂直下落到你的身上,当你以一定的速度奔跑是,雨滴就会以另外一个角度落到你身上,不再垂直。结合这个角度的改变和你的速度,就可以估计出雨滴下落的速度。同样使用恒星光行差,结合地球的公转速度和恒星角度的变化,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使用这种方法估算出的光速约为3.01*10^8 m/s,误差仅仅为0.4%。

  提升光速测量精度

  首次准确在地球上,而不是依靠天体运动来测量光速的实验是在1849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实行的,他使用的方法叫做齿轮测速法。


齿轮法测光速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齿轮的转速,齿轮从很低的转速开始逐渐提速,在转速提升到某一关键速度的时候,齿轮转过两个齿的角度时,光线刚好从远处的镜子里折回。这样根据两齿之间的角度以及齿轮的转速,镜子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速的大小。假设齿轮的转速刚好是,齿轮一共有N个齿,远处的镜子距离观察者L。那么光速。




  1849年阿曼德·斐索用这种装置测出的光速是3.15*10^8m/s,误差为5%,但是随后,法国科学家莱昂·傅科(就是用傅科摆演示地球自转的那个科学家),提高了这个装置的精确度,用旋转镜面代替了旋转的之轮,测出了2.98*10^8m/s的光速值,误差缩小到了0.5%。 旋转齿轮法和旋转镜面法对于光速的准确测量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很有说服力。直到1926年,这种方法都一直被当做测量光速的首选,精度一直提高到了0.001%左右。

  齿轮测速法较为精确并且可信地测出了光速的值。之后不久(1861-1862年)就出现了伟大的麦克斯韦(1831-1879,苏格兰物理学家),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美的描述了电磁波的运动,他从方程组中得出电磁波的速度约为




  非常接近当时光速的值,于是他大胆的猜测光就是一种特殊频率的电磁波。后来的实验确实证明了他的猜测。


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当知道光是电磁波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准确的光速,那就是通过测量(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来计算光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在1907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Edward Bennett Rosa)和多尔西(N.E。 Dorsey)通过这种方法给出了当时最精确的光速值2.99788*10^8m/s,误差仅仅为0.003%。。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 各种测量光速的新技术相继出现,例如谐振腔法(1950年),无线电干涉法(1958年),激光干涉法(1972年)等。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谐振腔法主要依据的物理原理就是光也是电磁波,因为任意波长的电磁波具有相同的速度,而电磁波的速度和它的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速度=波长*频率。谐振腔法通过腔的尺寸可以很准确计算出里面电磁波的波长,而电磁波的频率又是已知的,因此,可以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光的速度(或者说电磁波的速度)。

  最后一种要说的就是激光干涉法了。目前各种资料查到的光速的值 299792458m/s,是通过激光干涉法测量出来的。无线电干涉和激光干涉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使用的是电磁波,只是波长不相同而已。因此我们只介绍激光干涉法。

  想象一下水波,如下图所示,当两个水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当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遇时,产生相加干涉,当波峰和波谷相遇时,会产生相消干涉。同样的道理对于光或者激光也是成立的。


水波干涉和波峰波谷示意图




激光干涉条纹



  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的光,因此很适合用于进行干涉。从激光器发出的光的频率是已知的,精度可以达到10^-9赫兹 左右,波长的测量是通过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量并和基准波长86-氪605nm的光谱线进行比较得到的,精度也可以达到10^-9m左右。由于激光干涉对于波长的要求非常的高,产生的干涉条纹和激光的波长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干涉条纹可以十分准确的计算出激光的波长。有了激光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计算出光速了:光速=频率*波长。

  1972年通过激光干涉法测出的光速值是299792.4562±0.0011m/s, 这时当时能达到的最高的精度了,因为当时米的定义是通过86-氪605nm的光谱线给出的,它的精度限制了光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

  不久后的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直接规定光速的值为299792458m/s, 并且反过来用光速重新定义了米。也就是说现在的光速值是给定的,不会再改变了,精度也不会再继续提高了,因为它已经成了“米”这个基本单位的基准。所谓的基准,就是指“米”这个单位的最高精度是由光速的值给出的,因为光速值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从光速测量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需要好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光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到现在成了一个确定的值,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光速是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常数,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狭义相对论中的“尺缩钟慢”效应,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时空弯曲等等,都和光速密切相关。

If you want to change selection, open document below and click on "Move attachment"

[Ò»ÄÉÌìÎÄ]¡°¹â¡±ÅܵÄÕâô¿ì£¬ËüµÄËÙ¶ÈÊÇÈçºÎ²âÁ¿µÄ£¿ - ¼¼ÐgӑՓ…^ | ²ÝÁñÉç…^ - t66y.com
最高、出款速度最快、体验效果最好、千万彩民、购彩首选!首冲有豪礼、1元存款、提现1分钟到账、多种玩法、超高赔率! yilecai.cc [凤凰娱乐:1156.COM] 十年凤凰 一如既往! 老品牌,值得信赖!1元即可存取款,美女荷官在线发牌,百家乐,牛牛,AV捕鱼王,上万款老虎机游戏任你玩。下载APP送18元,赢到100可以直接提现。FHYL.COM fhyl.com 一纳 全都收纳 <span>“光”跑的这么快,它的速度是如何测量的? 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雷雨天气,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的光,然后过了好久才听到轰隆隆的雷声。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多了。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概是340m/s,一马赫的速度,就是指的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对于光,它的速度似乎是无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光似乎能瞬间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例如我们打开手电筒,几乎就在同时我们就看到了手电筒发出的光传播的很远。其实光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只不过非常大。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 m/s。这个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钟内前进的距离大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说,几乎一眨眼的时间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环游世界。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万公里,光打个来回也仅仅需要两秒多(事实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准确距离就是计算激光来回所花费时间得到的)。而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费了三天多的时间才到达月球,由此可见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类已知速度的上限,没有什么东西能运动的比光速还快。既然光速这么快,那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光速的准确数值的呢? 激光测距 光速测量史 人类历史上首次测量光速是在1676年。当时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通过研究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发现光速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并由此估计出了光速的值。他估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光速的估量 其中的大环是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小环是木卫一绕木星的轨道。当地球远离木星(从L到K)和接近木星(从F到G)时,木卫一从木星的阴影里(C到D)出来的时间会产生变化,从这个变化可以就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再加上木卫一绕木星的公转周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以及公转速度,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了。从这中方法估计出的光速误差很大,约为2.2x10^8m/s, 比实际值小26%。 在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进一步提高了光速的准确度。他所使用的是恒星的光行差。光行差如下图所示 光行差示意图 光行差,简单的来说就是地球的运动,会使恒星的方位产生变化。举例来说就是,假设在无风的天气里下雨,雨滴会垂直下落到你的身上,当你以一定的速度奔跑是,雨滴就会以另外一个角度落到你身上,不再垂直。结合这个角度的改变和你的速度,就可以估计出雨滴下落的速度。同样使用恒星光行差,结合地球的公转速度和恒星角度的变化,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使用这种方法估算出的光速约为3.01*10^8 m/s,误差仅仅为0.4%。 提升光速测量精度 首次准确在地球上,而不是依靠天体运动来测量光速的实验是在1849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实行的,他使用的方法叫做齿轮测速法。 齿轮法测光速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齿轮的转速,齿轮从很低的转速开始逐渐提速,在转速提升到某一关键速度的时候,齿轮转过两个齿的角度时,光线刚好从远处的镜子里折回。这样根据两齿之间的角度以及齿轮的转速,镜子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速的大小。假设齿轮的转速刚好是,齿轮一共有N个齿,远处的镜子距离观察者L。那么光速。 1849年阿曼德·斐索用这种装置测出的光速是3.15*10^8m/s,误差为5%,但是随后,法国科学家莱昂·傅科(就是用傅科摆演示地球自转的那个科学家),提高了这个装置的精确度,用旋转镜面代替了旋转的之轮,测出了2.98*10^8m/s的光速值,误差缩小到了0.5%。 旋转齿轮法和旋转镜面法对于光速的准确测量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很有说服力。直到1926年,这种方法都一直被当做测量光速的首选,精度一直提高到了0.001%左右。 齿轮测速法较为精确并且可信地测出了光速的值。之后不久(1861-1862年)就出现了伟大的麦克斯韦(1831-1879,苏格兰物理学家),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美的描述了电磁波的运动,他从方程组中得出电磁波的速度约为 非常接近当时光速的值,于是他大胆的猜测光就是一种特殊频率的电磁波。后来的实验确实证明了他的猜测。 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当知道光是电磁波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准确的光速,那就是通过测量(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来计算光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在1907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Edward Bennett Rosa)和多尔西(N.E。 Dorsey)通过这种方法给出了当时最精确的光速值2.99788*10^8m/s,误差仅仅为0.003%。。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 各种测量光速的新技术相继出现,例如谐振腔法(1950年),无线电干涉法(1958年),激光干涉法(1972年)等。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谐振腔法主要依据的物理原理就是光也是电磁波,因为任意波长的电磁波具有相同的速度,而电磁波的速度和它的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速度=波长*频率。谐振腔法通过腔的尺寸可以很准确计算出里面电磁波的波长,而电磁波的频率又是已知的,因此,可以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光的速度(或者说电磁波的速度)。 最后一种要说的就是激光干涉法了。目前各种资料查到的光速的值 299792458m/s,是通过激光干涉法测量出来的。无线电干涉和激光干涉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使用的是电磁波,只是波长不相同而已。因此我们只介绍激光干涉法。 想象一下水波,如下图所示,当两个水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当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遇时,产生相加干涉,当波峰和波谷相遇时,会产生相消干涉。同样的道理对于光或者激光也是成立的。 水波干涉和波峰波谷示意图 激光干涉条纹 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的光,因此很适合用于进行干涉。从激光器发出的光的频率是已知的,精度可以达到10^-9赫兹 左右,波长的测量是通过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量并和基准波长86-氪605nm的光谱线进行比较得到的,精度也可以达到10^-9m左右。由于激光干涉对于波长的要求非常的高,产生的干涉条纹和激光的波长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干涉条纹可以十分准确的计算出激光的波长。有了激光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计算出光速了:光速=频率*波长。 1972年通过激光干涉法测出的光速值是299792.4562±0.0011m/s, 这时当时能达到的最高的精度了,因为当时米的定义是通过86-氪605nm的光谱线给出的,它的精度限制了光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 不久后的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直接规定光速的值为299792458m/s, 并且反过来用光速重新定义了米。也就是说现在的光速值是给定的,不会再改变了,精度也不会再继续提高了,因为它已经成了“米”这个基本单位的基准。所谓的基准,就是指“米”这个单位的最高精度是由光速的值给出的,因为光速值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从光速测量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需要好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光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到现在成了一个确定的值,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光速是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常数,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狭义相对论中的“尺缩钟慢”效应,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时空弯曲等等,都和光速密切相关。 每日天文一图 NGC 1672: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棒旋星系 许多旋涡星系都有个横跨其中央的棒状核心。甚至我们的银河系也被认为拥有一个不大的中央棒。以上这幅由轨道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壮观细致特征影像呈现了显著的棒旋星系NGC 1672。在这幅影像中,还可见黑暗的丝状尘埃带,明亮蓝色恒星聚成的年轻星团,炽热氢气构成的红色发射星云,一个横跨星系中心、由恒星组成的明亮长棒


Summary

statusnot read reprioritisations
last reprioritisation on suggested re-reading day
started reading on finished reading on

Details



Discussion

Do you want to join discussion? Click here to log in or create user.